几天之前我已经发了视频,视频的文字稿也有被转载,但是视频文字较短,我在此文展开下。
在9月14日之后,华为就已经无法买到芯片了,
我们都很关心华为的未来的生存问题,在这里我说下几个简单的判断。
华为生存下去的手段非常多,而且仍然会是一家有着很强竞争力的公司,
我预计在规模上会继续保持世界五百强的规模,唯一有悬念的就是什么时候整体触底反弹。
那么做出这个判断有什么依据呢,华为又如何在没有芯片的情况下继续长期生存下去?
首先,我们从华为的具体业务构成来分析。
年华为的营业收入高达亿元,
我们可以把华为营收大概的分成三部分,强芯片业务,弱芯片业务和无芯片业务。
我们先看“强芯片业务”,
它以智能手机销售为核心,具备以下特征:对芯片制程和技术要求很高,
围绕芯片构筑的软硬件生态难以被替代,而且往往芯片需求量很大,总之就是最难以去美化的业务。
强芯片业务主要是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收入和企业网业务,
其实在这里要说明,企业网业务的发货量由于完全无法跟消费者业务相比,而且制程要求也稍微低点,我一度犹豫是应该放在强芯片业务,还是弱芯片业务。
例如服务器是华为企业网业务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根据Gartner的数据,年Q4华为服务器发货量为26.万台,预估该季度销售收入为14.亿美元,
也就是华为年服务器发货量就是万台的规模,五六十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和消费者业务的超大发货量相比,服务器对芯片数量的依赖要小得多,可以依靠囤货支撑更长的时间。
另外华为的企业业务还有光伏逆变器这个业务,华为该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下图是全球能源知名咨询机构WoodMackenzie公布的年全球光伏逆变器收入,总共85.86亿美元,华为占比16%,也就是大约13.7亿美元,华为其实并没有公布具体销售数据,所以洋人的咨询机构估计数据也未必准确,但大概是这个量级。
作为对比,我们看下全球第五,中国第二的合肥阳光电源的财报,年阳光电源实现营收.03亿元,同比增长25.41%;实现净利润8.93亿元,同比增长10.24%
总之,光伏逆变器也需要芯片,像阳光的逆变器就有用英飞凌的芯片组,但是对芯片的制程,数量和生态就没太多要求了,单看光伏逆变器,肯定是弱芯片业务。
但是对华为来说,企业业务IT市场才是主战场,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软硬件生态,X86服务器短期内还是难以被替代,即使华为主推ARM架构鲲鹏芯片生态,短期内要替代英特尔占领的服务器市场还是很难,另外很重要的是,尽管华为有了ARM的永久授权,但是ARM始终是一家非中国公司,我相信华为对使用ARM永久授权的风险已经做了深入研究和洞察,但根据料敌从宽的“底线思维”,还是把企业业务总体列入强芯片业务。
这部分牵扯到多少收入呢?
根据华为财报,今年上半年华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人民币,
其中,消费者业务(亿)+企业业务收入(亿)占比高达64.34%,
扣除掉其中的软件,售后服务收入,以及少部分的弱芯片业务(例如光伏逆变器,智慧屏电视)等部分,可以大约的估计华为的“强芯片业务”占集团营收比重在50%-60%左右,
这里按照底线思维取高值在60%,也就是每年亿元人民币,
其中由于核心业务手机每年发货量高达2亿台,导致难以长时间备货,因此这部分营收将在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
当然,即使是强芯片业务,也不会在年之后就全*覆没,到年仍然会持续销售。
第一点原因,
不少产品由于销量比手机小的多,例如华为笔记本年销量年估计会在五六百万台左右,因此理论上备库存可以更长时间,甚至可能持续销售到年。
类似的还有每年能给华为带来大约60亿美元的服务器,年销量不过万台的规模,因此在年之后仍然可以继续销售。
第二点,华为可以采用新一代产品+老芯片模式,控制每一代产品的发货量,让出货在年继续延续,实际上华为历史上还真的这样做过,就是当年著名的“万年K3V2芯片”,不过当时是因为华为的芯片研发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得不用新手机+老芯片。
这种做法用在手机上,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会降低消费者体验,不过为了生存又是另外一回事。
另外华为消费者业务的非手机类产品,消费者其实对芯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