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历:华为、甲骨文
积累底层技术实力
我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POS厂商做嵌入式研发,当时没有操作系统,基本是从裸芯片入手做,硬件设备都还是8位系统。
之后转战华为,参与通讯设备的芯片驱动研发,业务价值是运营商端Modem内置的芯片,这次是基于操作系统上层来做。
再后来进入甲骨文,参与OracleLinux的研发和虚拟化解决方案工作,正是那会对虚拟化有了更系统的掌握。
通过前几份工作经历,练就了我从底层到应用层、比较综合的软件系统能力,对后来创业提供了很大的基础实力。
年,创业缘起
idea是廉价的
年初,iPhone首发iOS系统,有朋友去美国出差刚好带回来几台,彼时国内极少有人使用iPhone,大家都觉得新奇,我判断未来应该会有开阔的市场。
不久安卓也发布了基于模拟器的review版本,并同步未来会做开源。相比之下,当年横行市场的华强北山寨机,功能单一、系统级支持跟不上、开放的技术文档少、价格高昂的缺陷则尽显无疑。
而底层用Linux,Framework层用Java,技术开源还有谷歌加持,造就了安卓机天然的软件配套低成本基因,在最底层的Linux成熟生态上加之改进,意味着谷歌主导的这套东西将来会有很大的受众群,年前后我买了第一台安卓手机,系统还是1.5版本,很卡,但我相信硬件改进后性能问题不是问题。
事实证明我们判断是对的,年左右功能机基本被年轻人市场抛弃,安卓机很快后来居上。
也是自那时开始,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现,移动端APP蕴含着巨大的机会,不仅谷歌官方会发起的安卓版软件开发大赛、入选后还有机会拿奖金,还有越来越多的硬件厂商需求系统技术支撑,希望把安卓系统移植到硬件上跑起来。
和同事、同学们交流过后,确定自己想尝试一下,虽然当年的想法比较粗糙,也不知道拿融资什么的,一是想业余时间做几个APP试水,二是找朋友托关系,看能不能联系到需要技术支持的硬件厂商。
尝试得东西很多,举个例子,我发现当年的车载导航只支持离线使用,升级必须依赖数据线,于是试图做一款地图APP,用户可以直接在安卓机上下载使用。现在来看,这些想法都太不成熟了,APP开发出来后,如何推广装机量、如何做好技术支持、如何拉投资建团队……这些问题都没有想周全,想法过于粗糙,推进难度极大。
最终我们意识到:idea是廉价的,真正有价值和挑战的是在项目落地和实施环节,再好的idea都要有配套的实施场景和市场反馈。
年左右,我加入一家手机转型厂商,负责产品研发,它是从MTK功能机转型安卓机,想要基于安卓平台做APP或Server。我规划了几个方向,一方面是做推送服务;另一方面是做基础服务类的APP,如电话本备份、浏览器导航、应用市场入口等,我们提供流量入口,接别人的应用内容,收取广告位服务费的模式。
彼时同期,看到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拉到创业融资款项,我判断创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一个创业项目:极光推送
经验不足,埋下股权隐患
一次和友人聊天中得知,Oracle前同事在做APP创业,但过程中碰到不少棘手挑战,邀请我到公司帮忙看看。结果发现,这个项目从技术角度讲并不难,但因为对实际难度评估过低,遗留很多功能性不完善的问题,加之融资金额所剩不多,随时面临生存风险。
细致研究后,我向朋友提出一个中肯建议,延续团队优势改做基础服务。谷歌推送停止使用后,手机厂商一直没有解决方案,推送服务市场刚好缺口,给了我们做第三方推送服务的绝佳机会。
合作很快达成,我们将服务封装成SDK包,为开发者提供统一接口,开发者通过调用SDK提升开发效率。当时朋友公司做的APP中包含IM功能,一部分可以拿来复用,很快我们就做出了测试产品。
借助早期累积的开发者资源,快速跑完技术测试、市场验证,很快达到日活百万级、同时在线数十万级。待到服务产品正式上线后,用户增速迅猛,以带宽兆、服务器10台的单次规模增长。
直到今天,国内几乎每个使用过推送服务的APP开发者,应该都熟知极光推送,这次经历从idea到项目落地直至产品上线,并收获不错的用户反馈,总体来说算得上一次比较成功的创业。
从年形成想法到年落地实施、推出极光推送产品,更大的驱动因素还是源于环境变化,将很多成功因素推到我的生活圈内,为产品落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华为、Oracle期间,有幸参与很多重大项目,有更多想法、也有更好的方案,但因缺乏主导能力,事情的走向完全取决于领导层,到了真正自己创业的时候,当年的遗憾也转化成为了坚定的信念。
极光推送项目,转型窗口期非常短,连续几个月疯狂加班,我个人写了将近70%的代码,开发文档怎么写、市场策略怎么搞,这些工作都是我在制定,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那段时间对人的考验堪称地狱级难度。
除了项目本身考验,内部也出现了管理和制度上的分歧,股权分配、企业文化、合伙人信念等,最开始都不太明确。以至于补签股权协议时,风险暴露得更多,到投资人真正进来时,几个合伙人股权分配方面很难达成一致,最终我退出了。
说实话,我不觉得自己有多大损失,正确的时间将事情做正确,想法能够落地实践并得到很多好的市场反馈,整体收获还是要大于付出的。
年下半年离开极光推送,当时我判断APP市场终会面临盛极而衰,每个APP细分领域都会被一两个巨头或独角兽企业占领,局面一旦形成,市场对APP开发者的需求就会极大缩小。扩张期发展起来的APP开发商,如果没有核心造血能力就很难存活下来。实际也是在年左右,APP开发市场基本消亡殆尽。
离开极光推送后,我也想过将推送业务和物联网技术做整合,仅是梳理了下思路想法,就去找资本聊,大家也知道物联网是最近两年才进入快速发展期,前期铺垫用时太久、基础设施发展不健全、市场教育缺乏,加上事情的发展路径跟我设想的略微不一样,所以也只停留在想法层面。
CEO张虎反思CTO张虎
创业初期,很多朋友都是技术大牛,技术大牛创业是不是具备很多先天优势?
也许是,但首先应当看到技术人创业存在的先天缺陷,技术人很容易困在技术理想国,认为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事,碰到问题首先想的是有什么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程序员这样思考没有问题,但如果作为CTO这么想,那就是错的,因为国内市场评判一家公司成功与否,主要还看业务的发展。
CTO通常只聚焦产品和技术,缺少对财务、流水、业务、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