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Everyone,你们的Apple全家桶纯爱创作者——Geek研究僧,憋了快一个月的稿子终于上线了,最近我也是升级了一波MacBookPro,本来想给大家先来个《MacBookPro的跳坑指南》。
结果发现工程量太大,想跟大家唠唠的内容太多,M1Max、MiniLED、影音体验、游戏性能基本上每一项都能写一个长篇,连我这样的长文专业户都感觉把握不住,所以后面我会陆陆续续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一回合,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些好看实用的免费APP以及数码配件,希望能够提供一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部分主要推荐了一些我最近新发现比较好用的免费APP,往期给大家推荐过的Magnet(磁贴分屏)、CheatSheet(快捷键)、Noizio(白噪音)、iStatMenus(系统信息)、Motrix(下载神器)、Downie(网页视频下载)、柠檬清理(系统清理)、IINA(视频播放)就不再赘述了。
「隐藏刘海」:TopNotch「隐藏程序栏」:HiddenBar「输入法切换」:自动切换输入法「外接显示器控制」:MonitorControlsLite「邮箱管理」:Spark「设备状态观察」:RunCat「粘贴管理」:Paste「视频转GIF」:PicGIFLite
:数码配件方面,主要围绕此次MacBookPro在数据端口、充电功率以及尺寸体积变化做出的针对性推荐。
「供电方案()」: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闪极四口W氮化镓充电器Pro「移动存储()」:雷孜LaCie移动固态硬盘「外接扩展()」: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背包收纳()」:汤姆拓客(tomtocH61)电脑双肩包
一、MacBookPro有哪些实用的免费APP推荐?
:TopNotch
MacBookPro此次让大家最糟心的莫过于屏幕顶部的刘海了,而且它的面积要比我的iPhone13ProMax还大,据说本来是为了结构光人脸识别设计,但打算留到下一代让大家升级,库克真有你的。
所以第一个推荐的APP就是专用于隐藏刘海的,它的思路是将菜单栏全部变黑,这样你就感受达不到刘海的存在了,达到了“掩耳盗铃”的效果,算是兼顾功能与外观的较优解了。
:HiddenBar
当然我个人觉得刘海的最大问题在于将本来应当显示的图标进行遮挡,特别是iStatMenus打开之后,大部分的图标被挡了,刘海左侧都不带显示,那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这里就给大家推荐一款免费的程序栏隐藏工具——HiddenBar,你可以通过「Command()+三指拖拽」将不常用到的APP图标置于折叠范围中,这样就可以在不到的一半刘海中保留最重要的选项。
:自动切换输入法
对于经常使用macOS的用户肯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你在不同的应用之间换着使用时,输入法一会变成abc一会又是拼音,常常需要手动「Control(^)+空格」来切换。你可以试试自动切换输入法这个APP,它有免费的版本,你只需要在偏好设置中根据不同的程序设置输入法即可,它就能够根据预设自动切换,相当的方便,提升编辑效率。
:MonitorControlsLite
MonitorControls是我在B站上看到UP主的电丸科技推荐的,我在AppStore中发现了它的Lite版本,功能更加简洁。下载安装之后,你能够在菜单栏中看到一个小太阳的标志,点开之后就可以对接入的显示器进行亮度调节,再也无需去费劲的按显示器的OSD菜单了。如果你更喜欢使用自定义快捷键,那可以去GitHub下载完整版。
:Spark
相信各位同学经常也会处理大量的邮件,而且还会涉及不同的邮箱平台,比如我就有QQ、Foxmail、新浪邮箱、Hotmail等。macOS自带的邮件工具确实不好用,第三方工具我也尝试过QQ邮箱、Foxmail、Airmail,最后发现Spark是真的好用,关键还免费,唯一的缺点是不支持网易邮箱,当然这是网易的锅,他们的服务器坑爹,我折腾了好久都不行。
因为各家邮箱基本上都是通过IMAP/SMTP的邮件存取传输协议进行,所以第一次添加账户时,普遍需要在各自的账户设置中开启这项功能,并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获取授权码,此后便可以通过Spark将所有的邮件汇集起来,而不用单独到每个邮箱里面进行查看了。而且每个邮箱都可以分类管理,你还可以针对公司邮箱加入多人同时处理的群组,真的是爱了。:如果想要多平台同步账户,需要设置一个主账号,并科学上网。
:RunCat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macOS上面最好用的状态监测工具——iStatMenus,但有的同学觉得要付费,这一轮给大家安利一个免费的平替款——RunCat,同样是电丸科技推荐。这个APP会在你的菜单栏中留下一只奔跑的小猫咪,猫咪的跑动节奏快慢就是你的电脑负载:跑得越快,负载越高,比如我在使用LightRoom或者Premiere导出照片视频时就会狂奔起来,非常魔性。当然你也能够通过SystemInfo看到当前的设备状态,简洁明了,值得推荐。
:Paste
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个剪贴板工具——Paste,因为平时大家肯定会复制许多的内容,而且还会重复的使用,毕竟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如果是复制一次粘贴一次,显然不太方便。Paste就可以帮助你将最近复制的文本、照片、网页地址等内容记录下来。
通过「Command()+Shift+V」键就能够在桌面下方唤出最近复制的内容。同时你还可以把常用的文本内容、图片、网页固定在常用板块中,便于随时调用。我真切的感受就是,之前在写评测的时候,有些名称常常需要不断的复制、粘贴,有了Paste之后真是省事不少。
:PicGIFLite
最后一个推荐就是视频转GIF的APP,我之前在Windows系统上使用的是ScreenToGIF,后来转到macOS后,多次实践后,选择了PicGIFLite这个小工具。你在导入一段视频后,然后可以选择想要抓取的帧数,进而调整尺寸、帧延时,就能制作一张非常不错的动图了,也没有水印。
个人建议大家选择70张图,50ms帧延时、×的尺寸,动图大小大概就在5-7.5MB之间。这个软件唯一的缺点就是视频素材需要单独成节,即一个视频对应一个GIF。如果你是一整个视频要做多个GIF,图片的抓取和梳理就非常的麻烦,它不能限定特定范围内抓图。当然我相信各位擅长制作视频的童鞋,给视频分段导出自然不是什么问题。
以上就是给大家推荐的几款免费APP了,希望你们还喜欢,以后我会给大家寻找更多好玩好用的APP。接下来,给大家推荐一下3C数码配件。
二、充电套装():SHARGE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W氮化镓充电器
首先推荐的是充电设备,因为MacBookPro的峰值功耗达到了W,如果还用65W的功率基本上就是边充边掉电。至少W才能够保障日常使用的稳定充电,但依旧不能进行CPU+GPU双烤,否则同样撑不起这个电耗子。
我所搭配的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套装,简直就是MacBookPro系列的绝配产品。套装包含了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闪极W氮化镓充电器Pro以及USB-CtoCE-Marker5A数据线缆,我们挨个展示下。
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
「型号」:闪极W全透明超级移动电源「额定容量」:mAh(93.5Wh)「三围尺寸」:mm(长)×59mm(宽)×46mm(厚)「重量」:g「输入/USB-C1」:5V/3A、9V/3A、12V/3A、15V/3A、20V/5A,最高W「输入/DC」:5-24V3A「输出档位/USB-C1」:5V/3A、9V/3A、12V/3A、15V/3A、20V/5A、3.3-21V/5A,最高W「输出档位/USB-C2」:5V/3A、9V/3A、12V/2.5A、15V/2A、3.3-11V/3A、3.3-16V/2A,最高30W「输出档位/USB-A」:5V/3A、9V/2A、12V/1.5A,最高18W「价格」:
相信很多朋友是被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的Cue到了,我最早是在任天堂的GamBoy掌机上看到过这种透明设计,后来第二次重回巅峰应当是小米8透明探索版,此后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开始推出类似的风格。透明设计颜值如此之高,为啥大部分厂商都不会考虑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
对于移动电源而言,透明化也就意味着外壳材质必须要通透且耐磨。同时露出的PCB板上的电路结构需布局美观,露出的元器件型号也不能寒碜了,电池,芯片、屏幕的成本都会增加,比如这颗黄色的MOS管据说就选了三个月。最后需要在无尘车间进行组装,避免灰尘的掉入,导致它们的良品率要比非透明结构低得多。所以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到这个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为啥定价破千了吧。
这款移动电源为一个可乐罐造型(长方柱状体),要比星巴克的大杯小上一圈。移动电源侧面中框为全透明的防火PC外壳(V0级防火等级),柱面是两块铝合金兜底。比较具有技术细节的地方在于,这块移动电源把外壳上的合模线给消掉了,以此带来了侧面中框夹角处依旧拥有着圆润的过渡,所以握持感也非常的出色,不会有硌手的情况。
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的是上下分布,上层是PCB板,下层是8节三星INR-32E进口动力电池(单芯价格40+元)组成的高密度电池组,具有高功率充放电特性,且循环次数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单节电池容量mAh,合计mAh,总能量为93.5Wh,小于民航随身登机移动电源Wh的额定能量阈值,而且外壳上也有明显的容量标记和航空安全标识,便于机场安检人员快速查验。
从容量上来说,如果是70Wh的14吋款应该就能够完整充电一轮了。换做我的MacBookPro16吋(Wh)大概能充电到70-80%,约等于额外增加5-7个小时的满负载续航。低负载状态,10个小时也不在话下,完全可以算得上带着第二台笔记本出门了。
透过上层透明的机甲设计,让你可以清晰的看清PCB版上的内部精密元器,赛博朋克范直接拉满。在方面,移动电源还加入了一个IPS高分辨率LED彩幕,搭配内置的Atmel库仑计,可以显示设备输入输出的电压、电流功耗、电池温度等工作状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延长电池寿命。
屏幕右侧还有个黄色的按键,进入菜单界面后,可以设置DC端口的输出电压、显示电池的电压/容量/健康度、温度单位摄氏/华氏、重置计时器、息屏时间/屏显方向、关机以及退出等功能。
在接口方面,闪极W超级移动电源搭载了2C/1A/1DC的方案,DC和USB-C1为主供电口和反向充电口、USB-C2和USB-A为副供电口。这个DC口就很灵性了,它拥有3-25V可调电压,覆盖诸如游戏本、摄影灯一类的设备。在移动电源的底部则标注了产品的单口输出功率和多口同时输出的功耗分配方案。
在快充协议方面,通过电流电压表检测快充协议可以看到,USB-C1功耗最高,USB-C2快充协议最广,大家可以按需选择。
USB-C1快充协议点亮了:PD2.0、PD3.0、PPS、QC4、BC1.2,最关键的是支持USBPD3.W。而USB-C2在此技术上,还额外点亮了QC3.0、QC4+、苹果2.4、三星AFC、华为FCP/SCP,最大功耗为USBPD3.W。
「公有协议」:PD2.0、PD3.0、PPS(2A/3A/5A)、QC3.0、QC4+「私有协议」:苹果2.4、BC1.2、三星AFC、华为FCP、华为SCP
从PD档位的诱骗结果来看,检测到USB-C1共有5个固定电压档:5V/3A、9V/3A、12V/3A、15V/3A、20V/5A以及1个PPS档位:3.0-21V/5A,USB-2则是4个固定电压档:5V/3A、9V/3A、12V/2.5A、15V/2A及2个PPS档位:3.3-11V/3A、3.3-16V/2A,PPS快充方案的好处在于整合了目前高压低电流、低压大电流两种方案,相比于固定档位充电方案更具灵活性,目前小米家的手机就主要使用PPS的快充协议。
「USB-C1」:5V/3A、9V/3A、12V/3A、15V/3A、20V/5A、3.0-21V/5A「USB-C2」:5V/3A、9V/3A、12V/2.5A、15V/2A、3.3-11V/3A、3.3-16V/2A
实际体验如何呢?首先来看看MacBookPro,可以看到接入移动电源的USB-C1口之后,达到了20.35V×4.76A=96.87W的功率,这也是该移动电源所能达到的峰值功耗了。
如果我的iPadPro或者iPhone13ProMax同时需要充电,我就可以把它接入USB-C2,此时,C1口的供电功率会被限制在65W,但也为另一个C2口提供了30W的功率。
此外,这个移动电源支持WPD反向快充,实测达到了19.V×4.A=90.W的功率,10分钟就可以充入mAh,90分钟就能喂饱mAh。几年前2W-3WmAh的移动电源反向充电起码都是5个小时起步,顿感时代进步。
最后因为多口使用时的功耗分配方案有强弱,所以给大家提供一些:
1.如果需要给笔记本大功率充电时就选择单口USB-C1(WMax)或者单口DC(75.6WMax);2.如果还要加上iPad或者iPhone就用USB-C2(30WMax),此时C1最大功率为65W;3.需要使用USB-A(18WMax)时,尽量单口或者搭配C1/DC,但不要和C2同时使用,因为C2和A口共享5V/5A;4.三口模式下,USB-C1和DC只能二选一,峰值都是65W,非常适合留给笔记本,C2+A口共享5V/5A。
闪极四口W氮化镓充电器Pro
闪极W全透明超级移动电源解决的是户外供电问题,那么闪极四口W氮化镓充电器Pro就是面向室内的大功率供电方案。
「三围尺寸」:77mm(长)×59mm(宽)×29mm(厚)「重量」:g「输入/input」:-V2.5A50/60Hz「输出档位/USB-C1/C2」:5V/3A、9V/3A、12V/3A、15V/3A、20V/5A,最高W「输出档位/USB-C3」:5V/3A、9V/2.22A、12V/1.5A,最高20W「输出档位/USB-A」:4.5V/5A、5V/4.5A、9V/2A、12V/1.5A,最高22.5W「价格」:
因为是套装产品,所以闪极四口W氮化镓充电器Pro的价格大概在元,要比单买便宜元,同时还额外送了一根USB-CtoC的E-Maker5A线缆。
这款W的充电器应该算是我用过的大功率充电器里面体积非常小巧的存在,你说它65W的我都信。对比一下MacBookPro的W充电器,你就能顿感它的体积优势了。
在接口方面,充电器拥有三个USB-C和一个USB-A,其中USB-C1和C2均支持W的盲插,USB-C3的功率最高25W,USB-A则是给A口充电设备预留,比如我的AppleWatch,功率最高22.5W。
充电器采用了可折叠插脚设计,能够进一步缩减携带尺寸,同时也可以避免金属插脚刮伤包内其他物品。充电器的底部还印有产品的信息和多口功率分配等重要信息。
通过电流电压表检测快充协议可以看到,USB-C2功耗最高且快充协议最广。可以看到USB-A快充协议点亮了QC3.0、苹果2.4、BC1.2、三星AFC、华为FCP/SCP,USB-C1和C2在此技术上加入了PD2.0、PD3.0的公有协议,USB-C2更上一层楼还额外点亮了QC4+和PPS,最大功耗为USBPD3.W。
「公有协议」:PD2.0、PD3.0、PPS(5A)、QC3.0、QC4+「私有协议」:苹果2.4、BC1.2、三星AFC、华为FCP、华为SCP
从PD档位的诱骗结果来看,检测到USB-C3共有3个固定电压档:5V/3A、9V/2.22A、12V/1.5A,USB-C1则有5个固定电压档:5V/3A、9V/3A、12V/3A、15V/3A、20V/5A,USB-C2在C1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PPS档位:3.3-21V/5A。
「USB-C1」:5V/3A、9V/3A、12V/3A、15V/3A、20V/5A「USB-C2」:5V/3A、9V/3A、12V/3A、15V/3A、20V/5A、3.3-21V/5A「USB-C3」:5V/3A、9V/2.22A、12V/1.5A
最后,闪极在包装中附赠了USB-CtoC数据线,这也是闪极唯一的黄色数据线,并且还是不单卖的,辨识度相当的高。线缆的尾部进行了加固,同时还有SHARGE的标志。在性能方面,这根数据线配备了E-Marker芯片,最大传输电流为5A,因此是符合W(20V/5A)的供电标准。
在「单口模式」的实际表现方面,因为C1和C2口都支持盲插W,所以我们随意挑选一个,通过USB-CtoC线缆接入MacBookPro的雷雳4端口之后,达到了19.V×4.A=93.37W的充电功率。
在「双口模式」下,USB-C1和C2的性能表现就存在一些差距,C1+C2时C1能够达到60W,C2则分到30W;如果是C2+C3/A模式下C2能够分到45W,适合一台MacBookAir或者13吋Pro款使用,剩下的C3或者A可以留给手机使用。不建议大家使用C3+A,因为此时它们共享20W,显示功率偏低。
最后是「三口模式」和「四口模式」,只要C1和C2参与了,那么分别拿到45W+30W,依旧不建议C3+A同时使用(共享20W),除非你是C1+C3+A,此时C1分得60W,至少可以保障一台笔记本的供电。以上就是想要给大家分享的闪极W充电套装,可以较好的解决我MacBookPro居家办公和户外创作的生产力所需。
三、外置存储():雷孜LaCie移动固态硬盘
接下来给大家聊聊外置存储,我记得上一次给大家推荐过一款LaCie(雷孜)家的雷电3固态硬盘——LaCieRuggedSSDPro。但它的价格比较豪放,1TB就要元,2TB的价格差不多都可以买个MacBookAir了,不少朋友直呼消费不起,这波就给大家安利另一款稍微亲民一些的——雷孜LaCie移动固态硬盘,价格只要前者的一半。
「容量」:2TB「三围尺寸」:80mm(长)×50mm(宽)×10.6mm(厚)「重量」:45g「读取速率」:MB/s「写入速率」:0MB/s「价格」:
移动固态硬盘的优势想必大家都能够耳熟于心了,一方面是体积非常小巧,另一方面则是读写速率惊人。LaCie移动固态硬盘的优势更多的是体现在体积上,它相比于LaCieRuggedSSDPro,体积缩小61%,而且重量只有45g,比AirPodsPro还要轻,简直就是居家旅行必备良品。
出色的体积控制自然得益于材质和工艺,LaCie移动固态硬盘在造型上使用了铝合金斜面切割工艺,表面为磨砂纹理,触感算不上细腻,但具有较好的防滑性,同时也不容易刮伤,因此它非常侧重设备防护性。同时铝合金材质也赋予了它更强的散热性能。
除了防刮耐磨导热快之外,这款微型移动固态硬盘也延续了LaCie家族的经典特质——安全防摔,按照官方的说法,它拥有2米抗跌落能力,这样即使是在条件严苛的户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数据安全。我在网上就认识不少需要到野外取景的摄影师,对于他们而言,设备的安全性和耐用性甚至高于读写性能。不过还是建议大家不要拿这块硬盘来摔,毕竟铝合金还是容易形变,实在要折腾可以考虑LaCie家的三防款。
在硬盘端口方面,LaCie移动固态硬盘使用的是USB3.2Gen2Type-C,可以插在USB4、雷电3和雷电4等端口上使用,数据带宽为10Gbps,折算下来为MB/s,符合官方宣传的峰值读取速率为MB/s、峰值写入速率为0MB/s。
实际表现如何呢?我搭配MacBookPro进行了测试,通过DiskSpeedTest测试可以看到读取速率为.3MB/s,写入速率为.5MB/s,虽然也比不上雷电3,但在PCIe3.0移动固态硬盘竞品里算是中上水平了。
我也测试了下LaCie移动固态硬盘在Windows系统下的表现,搭配的是联想拯救者RP,它的端口为USB3.2Gen2(Type-C),正好跟这块固态硬盘保持了一致,读写性能表现略好于macOS系统,读取速率能够达到MB/s,写入速率能够达到MB/s。
得益于LaCie移动固态硬盘具有较好的兼容性,无论是Windows还是MacBook都能够完美适配,不过我日常还是以Mac为主,所以我会考虑把它当做Mac的数据仓库和工作流载体。
例如,我在拍摄完成之后,将SONYA7R4的照片或者视频RAW素材放在LaCie移动固态硬盘其中,直接通过MacBook上的Lightroom和Premiere进行图片的精细处理和视频的后期剪辑工作,再也不用担心笔记本内置硬盘空间容量吃紧的问题了,毕竟A7R4一张RAW原图就要MB,一分钟4K/30P素材Mbps的码率,然而内置硬盘价格不菲,外置移动硬盘自然是不二选择。
此外,LaCie移动固态硬盘也是我的TimeMachine备份工具,设置好选项后插上MacBook就随时自动备份。当然对于一些重要且即时性的文件夹内容,我首先会通过群晖的SynologyDriveClient进行云端备份,然后同时通过LaCie硬盘自带的Toolkit备份功能对特定文件夹添加数据同步,这就等于云端热备份+本地冷备份,最大限度的保障数据安全,强烈安利给大家。
「云端备份」:SynologyDriveClient云端同步备份SynologyDrive文件夹、OneDrive同步备份OneDrive文件夹「本地备份」:雷孜LaCie移动固态硬盘Toolkit本地同步备份SynologyDrive文件夹和OneDrive文件夹
四、拓展坞():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拓展坞产品了,早年的MacBook只有2-4个雷电3端口可用。想要外接显示器,势必要用上USB-CtoC/DP/HDMI线缆转接显示器;外接SD卡则需要读卡器、外接有线键鼠麦克风、移动硬盘一类的外设,USB-A也是少不了的,拓展坞自然成为了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但是今年全新发布的MacBookPro,既加入了SD插槽还拥有HDMI2.0端口,这下唯一的问题就是USB-A了,不过目前市面上最新款的键鼠、移动硬盘已经开始逐步适配USB-C的端口,诸如前文介绍的雷孜LaCie微型移动固态硬盘。所以对于第三方拓展坞配件厂家来说,今年无疑是ToughYears(难熬的岁月),估计都要哭了。
那为啥我还在文中放上一个连DP和HDMI视频输出端口都没有的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扩展坞:因为整个雷电设备的接驳生态已然发生了质的改变,请你接着往下看。
「输入接口」:Thunderbolt4、DC供电接口「输出接口」:Thunderbolt4×3、USB3.2Gen2Type-A×3、RJ45千兆网线端口、3.5mm耳麦一体接口、UHS-ⅡSD4.0读卡器「拓展坞供电/反向充电」:WDC/90WPD「三围尺寸」:mm(长)×74.5mm(宽)×27mm(厚)「线缆长度」:0.8米「重量」:g「价格」:
首先我们来聊聊这款拓展坞的外观设计,雷蛇作为著名的外设大厂,平时大家接触的比较多的也是键鼠耳机一类的产品,但其实雷蛇在拓展坞领域也是具有一定话语权的,最经典的便是雷蛇家的「外置显卡拓展坞」。特别是这个水银版的配色非常的惊艳,外观和MacBookPro太搭了。雷蛇的雷电4拓展坞也有两种款型,一种是深色系的RGB幻彩版,另一种就是我更喜欢的水银版。
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采用了和MacBook一样的Unibody设计理念,将一整块铝合金通过CNC+阳极处理工艺加工而成,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视觉观感。
得益于高精度的加工,这款拓展坞的触感非常的细腻,同时中框的夹角过渡也是非常圆润,不会担心割手或者磕碰。在拓展坞的顶部还有蚀刻而成的雷蛇Logo。
最后在上,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正面拥有1个Thunderbolt4端口(用于连接电脑)、1个3.5mm耳麦一体接口以及UHS-ⅡSD4.0读卡器。
背面则是3个Thunderbolt4端口、3个USB3.2Gen2Type-A端口、RJ45千兆网络端口以及DC供电接口,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你咋连个HDMI和DP端口都没有啊,后面我会告诉你答案。
接下来就到了功能环节了,首先需要跟大家分析下雷电4与雷电3的差异,简而言之就是传输带宽不变,数据带宽增加,外接显示器增加,同时兼容性更强、稳定性更佳。
1.雷电4和雷电3都是40Gbps的传输带宽,但有所区别的是雷电3的PCIe数据带宽只能分到16-22Gbps,而雷电4的PCIe数据带宽可以达到32-40Gbps,所以外接移动固态硬盘时读写速率更快,外接外置显卡扩展坞时,性能损失会更小;2.雷电3仅支持同时外接一台4K/5K/6K/8K单屏显示器,而雷电4能够支持双屏4K和单屏8K显示器;3.雷电4支持具有4个Thunderbolt端口的外设,雷电3支持具有2个Thunderbolt端口的外设;4.雷电4可以通过触摸键盘或者鼠标将计算机从睡眠中唤醒,部分雷电3设备也可以;5.雷电4线缆长度可以达到2米(未来拥有5-50米光纤方案),同时保持40Gbps带宽,而雷电3只能在0.7米及以下保持满速;6.雷电4强制要求一个电脑USB-C端口用于供电,雷电3无此要求;7.雷电4需要基于英特尔VT-d的DMA(DirectMemoryAccess)保护,以阻止物理DMA攻击,雷电3无此要求;8.雷电4可以与USB-4规范完全兼容,可以理解为USB-4=USB3.2Gen2×2+雷电3
正式因为雷电4与雷电3在视频及扩展功能上的差异,导致扩展坞的形态上也出现了区别,雷电3的扩展坞往往是雷电3端口一进一出,外带单个DP或者HDMI。此时如果还需要接驳多种设备时,只能依靠「菊花链」,即桥接设备均需具备雷电3上行端口和下行,以此实现单向串连。
到了雷电4时代,拓展坞进一步分化成了「视频向」和「数据向」两种方案,因为MacBookPro已经自带了HDMI2.0端口,所以对我而言,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吸引力更大一些。
第一种是在原有拓展坞的基础上,强化「视频向」,加入了双HDMI或者双DP,甚至还有双DP+HDMI的方案,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直连双屏4K/60Hz显示器,对于传统显示器比较友好,但雷电4端口依旧是一进一出。
第二种方案则转为「数据向」,去掉视频端口,改成一进三出的雷电4端口,这样的好处在于将MacBook原有的3个雷电4拓展为5个,如果是多雷电设备接驳就非常方便了。我个人觉得此方案要比视频向拓展坞的更加灵活,毕竟即使需要外接显示器,可以通过CtoHDMI/DP进行转接。如果是双DP或者双HDMI就没办法接驳别的雷电设备了。
一进三出的雷电4拓展坞意义重大,雷电设备的菊花链接驳实现了从「串联到并联」的重大升级,在雷电3的时代,如果想要玩菊花链,那么中间的桥接设备必须要同时具备上行+下行的雷电3端口,但市面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款显示器和雷电3拓展坞才具备这样的规格,双雷电3的显示器价格普遍破万,而拓展坞+拓展坞又没有太大意义,所以实用意义不大。
而且在串联状态下你想要动除末尾的任何一环设备都会影响到其他雷电设备,比如在上图中我要是想换下第一台显示器,那么第二台乃至后面的雷电3移动固态硬盘的使用都会受影响。到了雷电4时代,只要有上行雷电3或者雷电4端口,就都可以并联起来。而在并联状态下,每个端口都是独立分支,不会相互影响,所以可以更加灵活地接入或者断开雷电设备。
所以我的就很清晰了,将MacBookPro连接到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上,然后在尾部的雷电4下行端口分别接入2台显示器,显示器一台使用USB-CtoC连接,另一台使用USB-CtoHDMI连接。同时我还会将LaCie家的移动固态硬盘通过USBCtoC连接到扩展坞上,让三个雷电4输出端口物尽其用。
而且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连接电脑的雷电4端口,支持90WPD协议的反向充电,可以看到接入MacBookPro后,达到了19.V×4.A=89.W的功率。虽然距离W的峰值充电功耗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在这个90W反向充电功率下已经可以保障稳定充电状态。如果还是传统的65W,那MacBookPro势必会边用边掉电,影响长时间的转接体验。
今年MacBookPro加入了SD卡槽,利好了一波摄影师,但很多Windows笔记本却砍掉了它或者换成了TF卡槽,不得让人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过好在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还拥有前置UHS-ⅡSD4.0读卡器,理论传输速率可以达到MB/s,虽然这也取决于你的SD卡速率,不过肯定是要比通过USB-CtoC直连我的SONYA7R4快上不少。
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唯一比较遗憾的就是它的电脑端接口在正面,可能是源于尾部已经使用了3个雷电4输出端口,所以只能把输入端口放在前部。前置走线在连接性方面不如背部走线那么美观,当然这又不是雷蛇一家的问题,几乎目前所有的雷电4拓展坞方案都采用了正面接驳的方案,只能期待在后续的产品迭代中不断优化了。
最后,对于普遍只有一个雷电4端口的Intel第十一代酷睿处理器Windows笔记本,雷电4拓展坞的意义显然更加重大。不过Windows用户是否愿意花费-元再买个拓展坞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相信多金的MacBook用户应该会更愿意买单,毕竟我们已经在雷电设备上投入了大量的沉没成本,终于能派上用场了。
总体来说,雷蛇(Razer)雷电4拓展坞水银版算是一款让人眼前一亮的拓展坞,一开始我也是不理解为什么它没有加入两个专用视频端口,直到我发现了它采用了雷电4端口一进三出这套极具价值的方案,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雷电设备并联。雷电设备桥接时再也不用上行下行端口兼备、牵一发而动全身了,对于我这种多雷电设备用户简直就是福音了。
五、电脑双肩包():汤姆拓客tomtocH61
最后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新背包,因为MacBookPro变大变厚,所以原有的背包尺寸也不太合适了,所以更换的是tomtoc家的H61双肩包。
「型号」:tomtocH61电脑双肩包「三围尺寸」:mm(高)×mm(宽)×mm(厚)「自重」:g「容量」:26L「主仓」:21L「电脑仓尺寸」:mm(长)×mm(宽)×27mm(厚)「价格」:
这款双肩包的造型就比较传统了,颜色是非常经典的暗夜色,同时这款也有一个少数派的定制版——H61π,我上手的则是普通版,区别主要在于内衬、拉链的配色,正面的Logo。
在外层面料上,tomtocH61使用的是可提拉(CORDURA)弹道尼龙面料,在强度上高于普通面料数倍,同时包身的弹道尼龙材料还加入了“耐水压”的防水工艺。
在容易渗水的拉链处也使用了YKK防水拉链,这种防水能力主打的就是全天候的通勤场景。
在空间构造方面,tomtocH61电脑双肩包一共有四个仓位设计:外部快取仓、配件仓、主仓以及电脑仓,具体的功能分布如下。
:适合放一些手机、卡包、移动电源、钥匙icon等易于拿取的物品:适合存储充电器、数据线、小笔记本、文具、耳机一类的小物品:21L的大容量适合放入一些内衣外套,大概可以满足3天差旅需求:内含护围+减震吊空设计以减震防撞,可以放入15.6-16吋笔记本电脑、iPadPro12.9吋:两侧各一,适合放入水瓶一类的即取性物品
其他细节方面,tomtocH61电脑双肩包使用了人体工学肩带,受力比较均匀,长时间背负也不会造成较强的负重感,同时背累了也可以换手提,顶部的高耐度提手挂在墙上也不用担心出现断裂。
值得一提的是,在背包背面还用上了透气高弹材质的背板来保持背部干爽,长时间的背负也不会导致背部过热出汗。在背包肩带和背板之间,有一根隐藏式的行李箱绑带,可以横向固定在行李箱的拉杆处,在机场高铁站移动时就可以起到一定的减负作用。
总之,我对于tomtocH61电脑双肩包还是比较满意,一方面是因为它比较契合MacBookPro的尺寸,另一方面就是功能分仓比较齐全,可以装入很多的东西。当然我觉得它在颜色搭配上比较低调,可以考虑加入一些时尚性的要素,契合年轻人的偏好。
大家对于本文推荐的软件或者配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我是Geek研究僧,一枚爱好测评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