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9日-10日,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以“规划重构、业务重组、数字重塑”为主题,*产学研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行业知识盛宴!今日嘉宾进行了13个专题会场的交流分享。本文为大家推荐来自联通智慧足迹的《手机信令人口大数据,空间规划应用架构与实践》。
年5月10日,在第十三届规划信息化实务论坛—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论坛上,智慧足迹公司副总经理赵华女士分享了《手机信令人口大数据,空间规划应用架构与实践》。
以下是主要观点及内容摘要:
十九大报告中,以不忘初心开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尾,可见出发点和立足点都以人为核心,国土空间规划中也多次提到以人为本。赵华表示,建立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与实践应用,是优化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手机信令是人口大数据天然采集器,是空间规划基础数据源
在空间领域,人流、自然流和信息流是三大重要的可数据化的要素流动,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五个一”的抓手,其中人流是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加入这一因素,能够实现从相对静态规划到柔性动态规划的转变。
手机信令是一种时空轨迹大数据,基于基站定位且高度匿名化外推,可还原成全体人口的时空分布及流动矩阵。以上海为例,大约万人口,每个人每天的信令密度至少个点以上,每天信令数据是近60亿条。此外,信令数据真实无感知,时间连续、空间完整。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位置平台,每天完成近4亿用户的跑批处理,栅格精度百米级,远小于城镇、街道等行*区划,可满足不同尺度空间规划需求。智慧足迹长期存储信令数据,能够跑出过去三年全国完整出行矩阵。
手机信令人口大数据,主要解决国土空间中规划、监测、评估的一维重要数据源,解决人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进而又衍生人口与边界、与基础设施、与资源等关系。
二、智慧足迹“人口+”大数据,致力于服务新型国土空间规划
赵华分享了“十度分析”中的人口五度,以三大都市圈为案例,分享人口大数据应用场景。
: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间的比值,参考线为2.0。我们采用日活跃人口数量分析首位度,发现长三角首位度最高,但呈涓滴化发展,城市发展相对均衡,京津冀的首位度上升。
:单位面积土地上的活跃人口数,可借助热力图直观展示。京津冀都市圈呈现以北京为核心的人口分布;长三角呈现连片发展趋势,形成多个圈层叠加的发展构造;珠三角呈散点分布,人口热度出现广佛深莞多个增长极。
:基于日均的城市间来往用户量测算区域之间的联系强度。长三角以上海为一体,沪杭、沪宁为两翼的之字形网络,京津冀一点两轴,珠三角呈现广州、深圳的双极点,东南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组团趋势明显。
:外来浓度,通过本地常驻人口的春节目的地,推测其故乡分布。三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外来人口虽有交叉区域但各有特点,大有三分天下的格局。京津冀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北方片区,长三角主要来源地为中原以及华东地区,珠三角则主要来源于华中、华南和川渝地区。
:从人口的视角,判断城市或区域发展的未来。能够看到,珠三角活力最强,长三角多点辐射最广,京津冀核心度最高。
人作为融合多源数据核心要素,智慧足迹正在开展人口与消费、产业、IoT、物流、遥感、气象等的多源合作与融合,并推出十度分析大数据产品,可以服务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新经济洞察、数字经济服务等领域。
三、手机信令大数据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
赵华女士分享了全国、都市圈、省级、省内、市域等8个空间尺度的手机信令应用。
在全国层面,全国集中的数据能力,实现空间地理上人群分布与流动的唯一性识别。比如年春运迁徙,能够发现焕庸线以东南人口占比高达94.7%。
在都市圈层面,采用人口流动等时圈+POI等多因素判定,相对于传统以核心城市中心为圆心,固定距离为半径的圈层,维度更丰富,更与都市圈形态吻合。
在省级层面,跨城通勤迁徙,能够反应同城化、交通廊道的影响等。比如苏州各区县到上海通勤的人口中,74.3%来自于昆山市。
在省内层面,流动人群能够反映区域内不同城市的腹地分析。比如广州VS深圳,在中心城层面广州的人流联系高于深圳,在市域和都会区层面却恰恰相反。
在市域层面,职住分布能够反映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及对交通、教育等公共设施的需求覆盖。比如识别的广州市域居住人口.9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4万人,通过网格进行街道划分,可以看到密度排名最大到最小的地块。
在县域、街道和网格层面,手机信令在人口分布、结构、属性、迁徙、职住上有很多应用。比如,识别中关村拥堵来源,就通过OD来具体研判,并识别职住分离对通勤压力的影响。
最后,赵华女士可视化分享了城市感知平台和产业经济大数据平台,融合楼块、消费、产业、投资等多源数据,期待以数据视角学习和解读“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欢迎大家加入QQ群,共同探讨联通智慧足迹大数据应用。群号: